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站栏目 > 职工园地 > 71故事 > 正文

初春的校园里走廊上叫不出名字的藤蔓上刚刚挤出新芽,站在走廊尽头,望着生活了三年的校园,心里有些许不舍,这里有我的朋友,和美好的回忆;又有一些迷茫,多年的学生生涯将在这一刻画上句点,新的、未知的旅程在等待着我,而我却不知道是福是祸,该喜该忧······

火车的鸣笛声将我从繁乱的思绪里拉回,耳边想起了广播里乘务员甜美的声音“列车即将到达宝鸡站,请各位旅客保管好随身携带物品,准备下车”。我轻轻拍去身上灰尘,心里默念“七十一处,我来了。”

时间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在七十一处已工作了两个年头了,因为工作原因,平时很少回家,这一次是父亲病重住院,休假回家探望。

看着车外熙熙攘攘的人群,思绪再一次飞回两年前。

在处里签完实习合同,提着行李箱和一同被分到红一项目部实习的3个同学一起踏上了北上列车。火车启动的那一刻,我的心跟着车轮碰撞轨道接头的声音一起跳动。过了宁夏固原站,车窗外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昏黄,除了一片片的掉了叶子的枣园外,几乎看不到一棵木本植物。到达银川的时候已经是深夜十点多,项目部派来接我们的是管后勤的老孔,和他一起乘车经过了3个多小时颠簸后,我们终于抵达了目的地。老孔先带我们见了项目经理,随后忙前忙后的帮我们安排住处,准备被褥。虽然那一夜屋外大雪纷飞,但是我的心里暖暖的,并不是被褥有多厚,而是老孔这位平凡可劲同事的热情,让我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那是一种从心底里升起的任何寒冷都无法侵入的暖。

“先生,充电宝要不要,12000mA只要60哦!”一个穿深蓝色牛仔裤推销充电宝的男人,用手指捅了我一下,我收回飘远的思绪转过头看看他,摆了摆手示意我不需要,他又把目标转到了坐在我对面的年轻女孩身上。

车窗外,郁郁葱葱的青山飞快的向后奔跑,车内广播里放着老歌《青春纪念册》,那熟悉的旋律,顷刻间又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实习结束,回学校领完毕业证,在处里经过一周的岗前培训,匆匆签完合同后,我和被分到一起的几个同学,再次起程。这一次不像前几次那么幸运,由于乘车的人多,我们没能买到坐票,舟车劳顿20多小时后,我们再一次抵达宁夏,只是这一次我们的目的地是固原市彭阳县王洼镇。

在来的路上,我无数次的想象未来将要工作、生活的地方的模样,当我站在项目部门口看着对面的“播种诚信,收获明天”几个字的时候,我还是有一点小小的欣喜,这里和红一相差无几,无非是气候多变,风沙不断,这对我来说并不算是不能承受的心里底线。可是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星期里,我认识到情况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乐观。这里不但气候多变,风沙不断,而且严重缺水,有时候连生活用水都难以保障。工地上除了必备的职工住房外,其他设施都还在建设当中,连厕所都是临时搭建的一个棚着水泥板的大坑。看着水桶里结的“红霜”,想着一日三餐不变的馍加菜,听着深更半夜工地上机器的隆隆声,闻着临时厕所漫出来的恶臭,我头一次感觉到学校生活的舒适。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和其他人一样白天干活,下班后在机器的嘈杂声中入眠。慢慢的我发现,周围的工友并不都像我一样悲观,他们干的活比我累,却时常有说有笑,班前饭后工作之余总能谈笑风生,在我眼里苦苦忍受的日子在他们眼里似乎是一种享受。这让我感触颇深,难道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就这么不堪一击?

我是一个不服输的人,我相信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于是我试着接触虽在一起工作但互不相识的工友们,在跟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我深受他们乐观心态的感染,让我记忆深刻是一个老师傅对我说的一句话,“七十一处干的工程几乎都是在偏远的山区,有的地方环境还不如这里,不能改变环境,就试着适应它,生活其实很精彩,要善于发现。”

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项目部的设施逐渐齐全,供水、供暖管路已经形成,食堂、澡堂、厕所、商店应有尽有,我已慢慢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和饮食,也不再排斥周围的一切,白天和其他工友一起到工地干活,夜里躺在床上听着工地上各种机器发出的声响,才能美美地进入梦乡。

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像我一样分到这里的年轻人来了一批又一批,但是最后剩下的却没有几个,就连当初和我一起来的几个同学在坚持了一年后也离开了。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七十一处人身处恶劣的环境却能苦中作乐的乐观心态,这是一个有着顽强生命力的集体,值得我一直跟随······

火车慢慢的驶入车站,车厢内人头攒动,车上准备下车的人开始忙着整理自己的行李,我也从行李架上取下行李箱,看着窗外等候上车的人排好的长长的队伍,我自言自语道“七十一处,我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