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站栏目 > 职工园地 > 71故事 > 正文

父辈们的艰辛与荣耀

在我幼小的心灵中便埋下了幸福的种子:“您家有几个大工人,都搁(地方方言)矿上上班,年年都换新凤凰、新永久,谁不巴结您!”村里的左邻右舍亲戚同学甚至十里八村的乡亲经常夸俺家、羡慕我们。

记得小时候夏天的一个晌午,我们全家人正在后院的草房子里热闹地吃饭,一群小孩子慌忙地跑到我们家报信:“玉芳叔(那是我哥的小名),有个吉普车上您家来了......”原来是矿上到我们家来招工,找大队部调查政审材料的。

我上班后才明白,那是两淮煤炭建设指挥部招的第一批女工(也就是中煤矿建集团的前身)。当时我父亲在猛虎队上班,曾被评为劳模,还戴着大红花先后到云南、贵州、陕西、内蒙、北京各大矿区参观。我姐姐也因为父亲的功劳光荣地加入到矿建工人的队伍,父亲那张先进集体合影黑白照片一直伴随我幸福地成长......

母亲逢人便叨唠:都说俺家有大工人,其实俺穷的叮当响。每年秋季都要卖猪卖羊,给孩子交学费,还公家的工分,还要翻修房子。因为我们弟兄五个都还小,有上小学的,有上初中的。姐姐老大又去上班了,家里没有劳力,挣不了工分,只有掏钱买。 即便如此,春节到了,在临涣矿南风井二工区食堂上班的父亲(那是因为检查出矽肺后才从一线调到地面),凭老关系从矿食堂买来一袋大米,用自行车驮回老家,母亲就拿来分给叔叔、大爷、堂哥还有舅舅家(计划经济时期镇粮站要凭粮票才能买的到),与大家分享过年的幸福......

1958年10月,父亲参加工作到徐州大黄山矿,后来到了朔里、石台矿,一直凭着硬干,猛拼的劲头为猛虎队这面全国十面红旗之一的光荣称号流下了辛勤的汗水。80年代初,知识无用论还在盛行,再加上农村经济条件差,辍学的现象比较普遍,但我们家的学习氛围比较浓。因为父亲亲偿了没有知识的苦头,每次回家都不忘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家里没钱借钱也要支持你们上学。姐姐还用微薄的工资设立了“希望工程”:只要谁考试考的好就给谁买新衣服。

接过父辈们的重担

有了家庭的支持,我们上学都很努力,从小学到初中都得到了老师的特别关注。二哥初中阶段的成绩一直是最棒的,只是到了初三说啥也不愿继续上学了,因为父亲即将从矿上退休,大哥78年就已招工上班,挨着排也摊到二哥接班了,能到矿上工作就意味着有了城镇户口,吃商品粮,那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老三、老四没有了想头,只好继续努力学习,初三那年我顺利地考上了县里的“清华”----梅村中学。全村的老少爷门赶来祝贺,幸福感自在心中。

三年的高中生活虽然辛苦,但学习陪伴我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幸福的青春岁月----成就了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让我受用无穷。学校离家有80多华里,上学期间姐姐还经常从淮北赶到学校看我,天冷了还送来厚被子、热水袋,还有笔记本,那是在特凿公司钻井处上班的姐夫送给我的,印有大大的红字:“奖给----全国新长征突击手”,这本日记我一直保存着。

但没能进入理想的大学着实让我痛苦了一阵子。考虑到家庭的经济条件,权衡再三还是选择了淮北煤基技校。作为职工子弟,学费由处里给报销,毕业又包分配,学校每月还发30斤全国粮票,而且还有奖学金,就不用家里操心了。

1992年9月,我们土建班42名同学全部分到71处土建工区四个连队,我在桃园风井扇风机房工地土建二队从事瓦工,第一天上班就被于刚队长表扬了:“小李同志虽说是新来的技校生,清水墙钩缝能够做到横平竖直,深浅宽窄一致,无一处丢缝,砖面很整洁。 我们的老工人还没做到这个程度!”而且,第一个月就拿到126元的工资,当时感到很满足,从父辈手里接过重担,依靠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收入。

传承矿建人的奉献情怀

1995年6月,我们所在的土建二队调到基地西院,施工家属楼10#楼工程。那时我已经是队里的考勤员。考勤员在71处是全能的,点完名就开始摇翻斗车拉灰,然后再爬到塔吊顶部开塔吊,把满斗子的灰吊运到楼面放下来,师傅们开始正式砌砖操作了。抽出空闲的时间,我就协助技术员刘自来(我的技校同学)测量找平放线找中,还要跑工区材料组领螺丝、钉子、粉笔、棉线、棉纱......翻斗车坏了还要帮忙修车。时间长了还跟队支部书记黄师傅(我师傅--老家贵州的)学到了一门手艺----补胎。有一次车坏到了西院大门口,没办法我就自己扒胎,用冷补胶粘上后打满气又重新安装上,这一套程序被工区材料组长黄家安看到了,竖起大姆指-----“这小伙子真不错,别看个头小挺能干的。”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1998年6月,我们转到29处家属楼工地施工,在家属楼基础大开挖过程中,大量的土需要外运,为了节省成本,我们就用翻斗车接土外运,开翻斗车是我的强项。从早上七点连续干到晚上十点,我的双手累的直打哆嗦。回到宿舍我就开始思考:这样的日子何时才能到头......

没过多久,涡阳粮库工地开工,那是中煤三建中标的第一个项目实施工程,也是公司组建的第一个项目部。当时,全公司工人纷纷下岗,工程大多已压缩,僧多粥少,市场竞争激烈。建筑公司领导通知我去涡阳工地。黄师傅就劝我:“现在29处工地的活这么多,工资比较高,你干的又不错,离家还近,去留你自己选择吧!”。我当时没有犹豫----只要工作需要我会随时听从调配。

到了涡阳粮库后,我从一名普通工人走上了劳资管理岗位,一种优越感油然而生,更现实的是不用和工人一样每天熬十多个小时的劳动时间,而且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块天地和自由空间。从此,我参加了全国的自学考试---会计学。白天忙活一天晚上就犯困,我就坚持每天早上5点准时起床读书,7点准时吃完早饭点名。上班时间我就尽心尽力地做好项目部当天的所有繁琐事务,这样八小时之外就完全由我支配了......

2001年7月,我到了淮北博物馆建筑工地,其间我的同事兰跃同志时常好奇地问我:“李哥,听说大爷家就住市里,咋没见你回家吃过饭,天天守在工地看书,哪来的这么大动力?”为了完成自学考试和职称考试,我把别人喝茶闲聊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学习上,在4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会计学大专课程和中级职称考试。每次考试我都带着自信步入考场。

期间,我曾在处劳资部工作了一年多时间,主要担负着全处退休职工的长期拖欠的医药费统计报销任务,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背景下,对企业的责任感驱使我不断去创新拼搏。那时退休职工大部分回老家度晚年了,从96年到03年期间先后积存了8年的医药费发票全部寄回社保部统计报销。按科里的要求一个人一个人地发挂号信通知。随后,从全国四面八方寄来的发票,我就用信封一个人一个人的分装好,并按时间顺序输入电脑。不分上下班,没有节假日,和同事们共同连续奋战了三个多月,保证每位退休职工及时准确地拿到了医药费,未出现一例报销纠纷,解决了我处多年遗留下来的老大难问题,为全处的和谐稳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我被处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烫金的证书时刻激励我拼搏。

2005年10月,我被调到淮南新庄孜项目部工作,按照自己设定的职业规划,在部门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经过一翻努力拼搏,我又从劳资部调整到财务部门工作岗位,顺利完成了个人职业生涯的转换。

矿建人的四海情怀

追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脚步,团结奋进的矿建人再次踏上新的征程。我处的施工规模逐步发展壮大,项目部数量也不断增多,而且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乃至远至国外。员工流动性也频繁了,每调往一个新的项目部,我的幸福指数也增加10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可以免费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亲身体验祖国的地大物博和久远的历史。

在江西丰龙项目部的四年时间,利用暑假期间组织项目部员工及其家属小孩参观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登上黄鹤楼,游遍庐山、井岗山、龙虎山(世界自然遗产)......不仅增强了员工的企业归属感,而且给孩子们提供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课堂。每次坐火车穿行在宽阔的长江水面上,古人抒发的情怀仿佛又浮现在眼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伴随着企业快速发展的车轮,时光列车飞入2012年的10月。我所在的团队一行13人从南昌一路北上,足迹跨越九省区,辗转到了内蒙古鄂尔多斯矿区,开始筹备营盘壕煤矿,我的人生轨迹就暂时的定格在茫茫的苏立德大草原上。

初冬的内蒙古高原天气变化无常气温骤降至-23度。时常狂风大作、沙尘飞扬,漫天黄沙飞舞,扑打在工人们的脸上,眼睛都难以睁开。筹备期间为了抢工期,大家无怨无悔,紧咬牙关,坚持奋战。当时筹备正处于紧张阶段,一人当作两、三个人用,新来搞预算的毕业生小王不仅要干预算,还要烧锅炉,有事还要和机关后勤人员一起参加现场的安全文明施工劳动。住的临时板房也是最简陋的,先前的安徽地勘三队撤走后就一直空荡荡的,四面透着寒风,晚上我们机关6个人挤在一间板房中,忙禄了一天,大家又累又困,为了御寒就戴着棉帽、裹紧棉袄和衣而睡,晚上还要轮流添炭取暖。一个月下来,小伙子变黑了、累瘦了,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让他的心理陷入最底谷。劳动的间隙便向我探寻生活的秘诀:“李师傅,在这艰苦的环境下,我看你整天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20多年了你是怎么坚持的?”

那一刻,我心中所有的酸甜苦辣仿佛酿成了美酒,心潮再次激荡澎湃,我自豪自己是一名奉献的矿建人,由衷地唱起我心中的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它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它不怕风吹雨打,它不怕天寒地冻,它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顶......”歌声在草原上久久回荡。

矿建人的新征程

2013年3月18日是全处上下振奋的日子,一群矿建人踏上了产业报国的梦想之路。背负祖国亲人的重托,乘坐国际大巴班车,盘旋在蜿蜒陡峭的中(国)--- 老(挝)高原,历经四个昼夜,颠簸4000多公里,第一次跨出国门奔赴老挝,参加老挝开元矿业公司钾盐项目的开发建设。

老挝开元矿业公司250万吨钾盐项目改扩建工程,位于甘蒙省他曲县境内,距万象以南380公里。该工程建成后可年产钾盐产品300万吨,是亚州第一大钾盐矿。

在国外施工的一年多时间内,工程转换频繁、人手少、施工难度大。我们项目管理团队筑就了一道坚强的战斗堡垒,凝心聚力团结带领员工,克服路途遥远、语言不通、天气极热、蚊虫叮咬、资金短缺等诸多困难,脚踏实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先后完成了二期主胶带斜井、一期副井、风井收尾、一期剩余井巷及安装工程的施工,共20个分项工程,为企业成功走向国外、开拓非煤行业、实现结构调整,顺利完成三年大发展目标积聚了强大的正能量。

2014年2月份以来,项目从矿建施工阶段正式转入采矿,这个喜讯再次激发了全体队员的斗志。采矿产量月月创新高,在试生产阶段日产量从3000吨稳步迈上4000吨、5000吨、6000吨,9月1日再刷新纪录,日产量突破7286吨,先后5次收到开元矿业公司的贺信,大家倍受鼓舞。

其实,点点滴滴,还有很多想说想倾诉的话语。七十一处,从建处到现在,已经整整六十年了,在你的怀抱我们感受创业的艰辛,品味成长的快乐,收获成功的喜悦。

此时此刻,六十年的七十一处,依然年轻。